姓名 | 沈峰满 | 性别 | 男 |
出生年月 | 1958.03 | 政治面貌 | 中共党员 |
职称 | 教授/博导 | 职务 | 所长 |
办公电话 | 18940219515 | ||
电子邮箱 | shenfm@mail.neu.edu.cn | ||
学习工作经历: 学习经历 1989.04—1992.03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金属材料系,工学博士 1982.02—1984.07东北工学院钢铁冶金系,工学硕士 1978.01—1982.01东北工学院钢铁冶金系,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1997.10—至今东北大学冶金学院,博导 1996.06—至今东北大学冶金学院,教授 1994.06—1996.05东北大学冶金学院,副教授 1993.04—1994.05东北大学冶金学院,讲师 1992.04—1993.03住友金属株式会社,研究员 1987.10—1989.03日本东北大学,访问学者 1984.08—1985.02马鞍山钢铁学院冶金系,助教
| |||
主要研究方向: 1. 高炉炼铁节能减排新技术 2. 非高炉炼铁新工艺 3. 铁矿粉造块理论与工艺 4. 冶金物理化学行为 5. 冶金废弃物资源化
| |||
近年讲授课程: 1. 冶金物理化学(本科专业基础课,国家级精品课) 2. 工程概论及职业发展规划(本科专业必修课,国家级精品课) 3. 中日文化比较(本科生全校选修课) 4. 冶金热力学及动力学(研究生专业必修课,辽宁省精品课) 5. 冶金试验研究方法及测试技术(研究生专业必修课) 6. 钢铁冶金实验研究(研究生专业课)
| |||
所在团队情况: 炼铁研究所
| |||
人才培养情况: 指导本科生100多名,硕士研究生(含工程硕士)50余名,博士研究生35名。
| |||
科研项目情况: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、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、国际合作项目、省部级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50余项。
| |||
论文著作: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,著作5部,申请/授权专利33项。
| |||
教学奖励: 1. 辽宁省教学名师奖,2008 2. 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(《冶金物理化学》),2020(负责人) 3. 辽宁省优秀教材(《冶金物理化学》),2020(独著) 4. 入选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”(冶金工程),2019(负责人) 5. 《冶金工程概论》、《冶金物理化学》,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,2013(负责人) 6. 《冶金工程概论》、《冶金物理化学》,国家级精品课,2010(负责人) 7. 以质量为核心的非工科教育专业认证探索与实践,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,2020(排名3) 8.适应行业转型升级冶金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,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,2020(排名8)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“三位一体”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,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,2018(排名1) 9. 冶金与材料类研究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,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,2014(排名7) 10. 完善本科培养计划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,2013(排名1) 11. 研究型大学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,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首届优秀教育研究成果奖一等奖,2010(排名2) 12. 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,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,2009(排名2) 13. 适应社会发展、为企业打造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, 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,2009(排名2) 14. 材料类专业基础课及实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,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,2005(排名3) | |||
科研奖励: 1. 高炉两段式煤粉喷吹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配套装备,2021年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(排名1) 2. 高碱负荷条件下提煤降焦的关键技术及理论体系,2020年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(排名4) 3. 高炉渣低碳冶炼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,2019年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(排名4) 4. 现代高炉最佳镁铝比冶炼技术的开发与应用,2018年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(排名1) 5. 高炉低渣绿色冶炼关键技术开发与规模化应用,2018年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(排名4) 6. 莱钢高炉炉底内衬侵蚀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,2009年山东省冶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(排名8) | |||
社会兼职: 中国金属学会委员、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材料类专家组成员、《炼铁》编委、日本钢铁学会会员。先后担任多所高校及企业兼职教授。 | |||
个人寄语: |